一
“自古藏毯出湟中,湟中藏毯数加牙”。传承数百年的加牙藏毯,融合了汉藏文化元素,构思巧妙,色彩凝重,内涵丰富,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而蜚声中外,为此,加牙被尊为安多地毯的主要发源地。“加牙藏毯织毯技艺”于2006年5月由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6年11月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牙村南依拉脊山,西靠门担峡,处在青海东部农业区通往牧业区的交通要道上,是上新庄镇的一个行政村,距西宁市区26公里,与佛教名刹塔尔寺仅十里之遥,是一个世代以农耕为主,手工业为辅的汉族村落。有汉藏等多种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汇合,孕育出了青海独特的藏族传统手工编制技艺——加牙藏毯。

二
明末清初,藏毯编织已经在湟中地区十分普及。清康熙年间,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扩建,为供应寺院内部装饰及僧人诵经的坐垫等需求,藏毯编织业在塔尔寺附近的加牙村蓬勃兴起。据《湟中县志》记载:相传清嘉庆年间,宁夏地毯工匠大、小马师傅二人来湟中加牙村,村民马、杨两家拜其为师,学习栽织地毯技艺。其后马、杨两家的地毯编织技艺世代相传,并辐射到全村及周边各村。加牙村男女老少几乎都会捻线、编织藏毯。出嫁到加牙村的媳妇们不久也学会了捻线等手艺,民间有“姑娘嫁到加牙里,不捻线着做啥哩”的说法。民国二年(1913年),加牙村设织毯职业学校1所,村民采用藏毯工艺编织马褥、卡垫、炕毯等手工毯。这些花样新奇、做工精致的藏毯除省内销售外,也销往西藏、甘肃、四川等地,部分产品还远销印度、尼泊尔等国。到民国18年(1929年),旧政府建立工业学校,内设栽绒工厂,从加牙村聘请村民为技工,生产马褥子、坐垫等藏式栽绒制品。据加牙藏毯“非遗”传承人杨永良说,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塔尔寺一位叫白头喇嘛的僧人,请加牙村的藏毯工匠们制作大经堂的卡垫和“龙包柱”,他父亲组织了村中能工巧匠,将活分摊给大家。由于需求数量很大,几乎全村总动员,村中增加了很多织毯机梁,整个加牙村一时间变成了一个藏毯加工厂,这批货陆陆续续三年后才算完工。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手工业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在省绒毛加工厂专门设立加牙马褥毯、炕毯、卡垫栽织车间,村民杨新春、马得全被聘为技工。1953年,加牙村村民徐守功等织毯匠人被抽调到青海省委修建处织毯组从事各种地毯等室内物品的编制工作,二十多名工匠还留下了一张具有纪念意义的合影照,如今珍藏在村民徐玉鑫家里。20世纪80年代初期,加牙藏毯业的发展催生了上新庄藏毯工业公司的发展。2007年6月,加牙村民杨永良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3月,杨永柱、杨永刚、韩玉花、王文勇、解安平、汪生元、寇福善七人被湟中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永良1962年出生在加牙村,祖上杨正贤、杨正泰等四兄弟是加牙藏毯的早期编织艺人,杨家先祖及其更多的加牙人在加牙藏毯的编织实践中,一代代口授心传,不断继承,不断创新,传至杨永良、杨永柱兄弟时已历七代。藏毯“道数”由原来的45道发展到90道,也出现了更高道数的精致挂毯;内容和图案更是由传统走向创新,不拘一格;改进了机架,更适宜制作大型藏毯。

三
加牙藏毯品种繁多,有14个系列,70多个品种,采用“8”字扣、重叠连环扣及马蹄扣等编织法,毯面较厚,约在15毫米以上,同时保留着传统藏毯边缘不缠线的特点。加牙藏毯品种繁多,花色各异,用途广泛,有家庭用的炕毯、坐垫,有放牧用的马鞍垫、马褥毯、方缠、捆缠,也有佛事活动常用的方垫、靠垫、包柱毯、挂毯等。加牙藏毯图案形式有城廓式、自由式、满铺式、景物式等。图案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宗教文化特色和日常生活的影子,常寄予着人间吉祥、平安、和睦的美好期望。以“藏八宝”(法轮、法螺、宝伞、宝盖、莲花、宝瓶、双鱼、盘花),“汉八宝”(宝剑、宝葫芦、渔鼓、阴阳板、仙笛、宝扇、花篮、荷花),鱼鼓简板、琴棋书画、梅兰竹菊、松鹤延年、三蓝五彩、对头牡丹、桃柳兽狮等传统汉藏吉祥图案为主。也有根据订购者的要求设计图案花纹及文字的。颜色对比强烈,喜用红、绿、黄、蓝、白、黑等,色泽鲜明,热烈奔放。加牙藏毯编织技术性很强,一块藏毯的成型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重要的工序包括选毛、纺线、染线、图案设计、编织、后整理等。其中染线和编织(栽毛)最有特色,染线工艺主要有“缸染法”和“煮染法”两种;常用的编织技艺有著名的“8”字扣、重叠连环扣及马蹄扣(U字型)等编织法。

四
加牙藏毯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后,以其独特的编织技艺独树一帜,成为青海藏毯业的一朵奇葩,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化大生产成为了藏毯生产的主体,以家庭作坊式、纯手工和小规模生产为特点的加牙藏毯,在藏毯企业的冲击下面临着衰落的现状,濒临着失传的危险。为了使加牙藏毯这个历经数百年的藏族织毯技艺能保留下来,2006年,在青海省政府及县政府的扶持和引领下,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代表性传承人,投入专项资金进行藏地毯文化内涵和保护性挖掘和宣传,挖掘藏毯文化内涵,进行理论研究工作,进行保护性挖掘和宣传,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加大对民间织毯艺人的保护和培养。2013年,加牙村成立“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习所”,在上新庄海湖藏毯公司挂牌成立“加牙藏毯生产型保护基地”,青海省人民政府从2004年起,连续12年在西宁城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青海国际藏毯博览会”,海内外参展商踊跃参展。每次展会,都邀请加牙藏毯传承人现场表演编织技艺,加大了加牙藏毯知名度。在这种大环境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牙藏毯定会老树发新花,在藏毯百花园中一枝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