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西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三山湟水间·花儿与少年”青海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示月活动在北京恭王府隆重开幕。


在民族联舞《河湟舞韵》、青海花儿《花儿与少年》、少儿锅庄舞《扎西秀》等精彩节目表演中,展示月活动拉开帷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田国民,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李晓松,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冯乃恩,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副司长、扶贫办副主任董红梅,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王静,中共西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晓容,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程鸿,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张占明,西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兆超,西宁市政协副主席、中共湟中区委书记李晓舸,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安建忠,以及来自西宁市各县区的主管副区长、副县长和文体旅游局局长出席开幕式。田国民、李晓松、冯乃恩、张晓容共同为活动击鼓开幕。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青海有远古文明的昆仑神话、黄河发端的河湟文化、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省会西宁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冲,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在此交汇,千百年来,各民族优秀儿女在这里携手相助,多元文化在这里并存融合,创造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河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与塔尔寺壁画、酥油花被共称为“塔尔寺艺术三绝”
本次展示月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研究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冬宁担任总策展人,以“河湟遗韵·西陲安宁”为策展主题,带领策展设计团队历时近一年的田野调研、创意设计,以“三山湟水间·花儿与少年”为创意主线,分“莲花山·塔尔寺·民族繁荣之花”“老爷山·湟水畔·民族团结之花”“日月山·古道边·民族融合之花”三个版块,以来自西宁湟中、湟源、大通的400多件静态非遗展品和8000多件文创产品,全面展示西宁贤孝、青海花儿、湟中堆绣、湟中银铜器及鎏金技艺、湟中农民画、河湟皮影、湟中陈家滩传统木雕、湟源陈醋酿造技艺、河湟刺绣、宗喀唐卡等近3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展示月活动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定点扶贫的一项具体举措,搭建起了学术研讨、旅游推介、宣传推广平台,通过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扶贫展销等多种形式,在一个月时间内全面展现西宁市非遗保护工作在河湟文化的时代风采,以及近年来非遗传统工艺振兴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提供了华彩篇章。本次展览活动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实践,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对推动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促进黄河流域的河湟传统工艺振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展览同期还举办了以“振兴传统工艺论坛——青海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传承人齐聚恭王府大戏楼,共同探讨青海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五中全会会议精神,进一步振兴黄河流域传统手工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河湟篇章精彩延续。本次论坛的学术主持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研究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冬宁,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巡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共同担任。论坛分为两个探讨主题:一是河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二是河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来自北京各高校和非遗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来自青海西宁的相关领导、研究者、传承人,以及恭王府的相关研究人员参与了此次研讨会,并分别提出对于河湟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观点和建议。 “我觉得青海西宁的非遗深刻地体现了文化融合,藏族、汉族、蒙古族、回族、撒拉族、土族,这六大民族的文化精华都集中体现在这次展览的非遗产品内涵里。这个融合不是融合得粗糙和表面,而是融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场景。现在习总书记提出的在民族领域里要贯彻的主导思想,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于这样一个主线,我把它叫做两个主线,一个是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一个是坚持自主化发展方向。两个主线突出一个主题,要加强中华各民族的认同感,提高文化的自觉性。河湟非遗文化深刻体现了这一点。”马盛德(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巡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 “在河湟文化的核心区,文化的融合是一大特点。按照公约的表述:文化的共享,联合国设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为了让国家之间攀比谁的项目多,它是要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申报到联合国,让世界各国各民族来分享,所以文化共享是非遗保护的主旋律。河湟最典型的非遗“花儿”,就特别具备这个特点。我在写一篇文章——《文化共享的典范花儿》,九个民族有独特的习俗、信仰,唱花儿的时候都用汉语来演唱,这是比较奇特的,所以这一块特别重要。”王岸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执行所长) “在河湟文化解读背景下,河湟非遗和河湟文化怎么创新发展、创新性保护?这里面有巨大的课题体系,今天只讲两点。第一,河湟非遗和河湟文化一定要通过河湟文化内涵和民族、国家、时代建立深刻的联系,这样具体文化形态的非遗才能找到自己最深的根,才能在整个960万平方公里这样一个百花齐放的背景下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独特性。第二,我们要和这个时代最前沿的科技结合,科技要进入非遗和文化的本体去改造它,科技要进入文化的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讲究三代,不光是传承人之间的传,更重要的是传播的传,这个传播刚好处在一个媒体,处在一个科技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完全可以用科技让这个非遗,让文化插上翅膀。” “我们今天提到的关键词是“融合”,在这样一个大的语汇之下,我个人觉得所有非遗创新实际上是可以层次更加丰富的,它的出口和指向可以更多。比如说我们有酥油花,它的技艺特别好,但单纯作为酥油花,我觉得它在庙宇里使用比较好,我不知是不是还有别的使用场合。但是在生活当中,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它的图案和造型非常美,而且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都非常具有青海、西藏当地民族特色,完全可以借鉴过来,变成服饰的装饰、首饰,甚至变成可以食用的有西宁青海特色的美食甜点。传统的东西可以在不同的界面上实现和变化,甚至将其元素用在一些游戏设定、艺术创作之中。”此外还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处长林岚岚,哲品北京分公司总经理韩淑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邬建安等一共15位专家、学者、研究者都做了精彩发言,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对非遗、对传承、对创新分享了看法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