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文旅资讯>详情页

西纳川里话营盘

发布时间:Nov 18, 2020 | 作者:靳育德


河湟地区以“某某营”作村名的真不少,如乐都就有桃红营、汤官营、西马营,平安就有石家营、阿吉营,湟中就有坡家营、国寺(师)营等,尤其以湟中西纳川最为集中,几十里的川道里竟达十多个,如扎什营、班仲营、端巴营、铁家营、千户营、合尔营、图巴营、伯什营、麻子营和勺麻营等。这在整个青海地名中,是个很独特的现象。

以“营”为地名,是清代协路营的产物。清王朝入主中原后,为加强统治,在一些边防要地、交通要津建立军事据点,派兵驻防。在府城驻防的叫镇标营,如当时驻防西宁的就有镇标五营和城守营,镇标五营分前、后、左、中、右,今西宁前营街、营房巷、中营房街等地名,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在城外各地驻守的,叫“协路营”,当年29个协路营分布于西宁周边。按等级分,“营”处“协”之下,而在“汛”之上,每营有营兵若干名,以其驻防地的重要与否,由守备,或千总、把总等下级军官负责。

湟中01.jpg

        拦隆口镇和上五庄镇所在区域过去因是西纳部落居牧地,所以古称“西纳川”。西纳川长达二十四公里,西北通水峡,水峡又西通海晏,所以自古是西宁去海北的一条便捷通道。出水峡,过金银滩,翻克列垭壑,便是甘子河、哈尔盖,距当年吐谷浑的首府、今铁卜加草原上的伏俟城也就不远了。吐谷浑建国青海高原时,关陇和河西地区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割据政权,由于连年混战,使丝绸北路陷于阻绝,而丝绸南路青海道却为商旅和僧人的通行提供了极大方便。据史料记载,当年许多有名的僧人就是通过丝绸南路去印度的。为此,吐谷浑曾在交通要道上修建了许多居落和旅肆,以供商旅住宿休息、补充给养、替换运力。尽管从鄯城(今西宁)到青海湖地区的道路有多条(鄯城—拉脊山—日月山—青海湖;鄯城—西石峡—药水峡—日月山—青海湖;鄯城—西石峡—巴燕峡—克图垭壑—青海湖;鄯城—西石峡—巴燕峡—金银滩—克列垭壑—青海湖;鄯城—西纳川—水峡—金银滩—克列垭壑—青海湖),但想去吐谷浑的首府伏俟城,经水峡的路是最便捷的,这条路上除了路程不长的水峡和平缓的克列垭壑外,没有其它线路上那些高山深谷。正因为这个原因,早在北宋时,“(宋军)候收复青唐(今西宁)毕,先将河(湟水)北边冲要地城壁修备……”这在北宋李远的《青唐录》中有详细记载。并说崇宁三年(1104年)四月十二日,王师入青唐城,“四月丙辰(十三日),下林金城(今多巴),西去青海约二百里,置兵将守之。”可猜想,当时“置兵将守之”的要隘中,肯定包括水峡在内。

湟中02.jpg

清王朝建立后,更加强了对此地和毗邻地区的防守。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西纳川拉科筑成周长580米的土城一座,设东、西二门,并派一名千总率兵驻守,西纳川中其它要害之地亦派营兵巡守,从此就有了扎什营、班仲营、端巴营、铁家营、千户营、合尔营、麻子营、图巴营、伯什营和毗邻的勺马营等地名。